课程开发之课程的结构设计(一)
作者介绍
段烨
鹰隼部落创始人
湛卢坊创始人合伙人兼首席技术官
国家人社部“职业培训师”教材(一级)副主编
一
课程三段式设计
记得我们上初中的时候,老师告诉我们一篇精彩的文章无论什么体裁,应该包含哪三个要素:凤头-猪肚-豹尾。三段式是从中学就建立起来的经验,运用这样的方式,能够激活学习者的旧知,从而更好的学习。因此一堂精彩的课程也应该做到这一点。
在开场、中间和结尾都要有设计,称之为:导课、正课、结课。这三部分也要起到相应的作用,导课要能吸引学员,引起学员对课程的重视;正课,就是课程的主要内容,要做教学设计,让学员愿意持续学习;结课,要起到强化学习效果,余音绕梁的效果。
一、导课设计:点燃引线。
二、正课设计:持续燃烧。
三:结课设计:强化效果。
二
正课内容模块化排列
正课内容就是课程主要的内容,在结构设计的时候,要进行结构化的梳理,包括两个环节,第一是开发正课的核心内容变成模块,第二,对这些模块进行科学的排列。这两个环节是课程设计最关键的环节。在我们参与的课程开发项目中,这个环节占的时间比重最大。对学员的挑战也最大。但是一旦这里获得了突破,就可以融会贯通,开发更多的课程。
第一环节:正课核心内容的开发
正课就是指课程的主体部分,是整门课程最核心的内容,是要解决学员痛点,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部分。本书这里指的是正课中的一级内容。
在课程开发的时候,一直在强调“内容专家”,如果开发者不是内容专家,无法开发出课程内容的。
课程的内容源自已经有的知识和经验,也可以称之为“理论与实践”,本书中提到的“经验”就是统称。所以在课程开发的时候,需要在过去的经验中萃取,提取最优质的内容,作为课程的内容。而且不仅在课程的内容,包括课程的题目,案例,学习活动,创新等等各个环节,其实都需要萃取。
那么开发正课的核心内容,如何萃取呢?有以下几个思路:
第一个:前期调研中获取内容
这个调研得出的信息是课程内容非常重要的部分,可以说是核心内容。也正是体现学习者为中心-对症下药。前期诊断调研的各种问题是“对症”,调研过后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“下药”,这就是课程的核心内容。
在培训行业中,往往会出现不做调研的就开发内容的情况;也出现过调研诊断与课程内容不匹配的情况,调研是调研,内容是内容,这样的调研是流于形式。
第二个:运用个人的经验
个人经验是开发的基础,因此在确定课程开发的主题的时候,对于讲师有两个硬性要求:针对该主题要有系统的理论体系,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。尤其是企业内训师更是如此,也正是因为他们做得好,才有资格来开发课程,称为内训师。
其实在前面提到的做调研访谈诊断的时候,其实就是根据经验提出问题,对培训师也是有“内容专家”的要求,如果不懂内容,根本提不出问题。
第三个:利用共创的经验
个人经验总是有不足,而且很有可能是片面的。从这个角度讲,每一个人都是盲人摸象。要看到全象,只有团队共创。这一点也是建构主义倡导“共创”的原因。
在我们参与的企业内训课程开发中,大多数情况,都建议几个学员共同开发,充分发挥大家共同的经验,进一步确保课程内容的正确性,有效性,因为内训课程需要不断的传承的。
第四个:查阅搜索相关资料
相信每一个讲师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,通过书籍,网络的方式收集相关内容,然后再优化萃取。在Ai工具面世之前,这可能是最常见的方法。
第五个:利用Ai开发内容
Ai工具的出现,运用Ai开发正课的内容,关键环节还是“提问”。可以帮助讲师快速获取课程的主要内容。Ai的本质是快速获取庞大数量的经验,完全超越此前的个人经验和团队经验。可以说是培训师的强有力的助手,这也正是创作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- END -
往期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