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发学习动机
让教学事半功倍
作者:朱琳
你会坚持做一件事吗?
例如学习...
但其实,需要我们坚持去做的事,一定是我们不太愿意去做的事。人都是趋向快乐,逃离痛苦的,有哪个游戏爱好者会说“我要坚持每周去玩儿一次游戏”?
所以,当学习需要坚持的时候,被动学习就开始了。
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?
在课程一开始,就需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!
01
ARCS动机模型

ARCS动机模型
学习者的动机水平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。约翰·凯勒通过对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分析,发现了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四个动机,并构成了ARCS动机模型。
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运用发现,激发学习者动机,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!
02
注意——唤醒知觉和激发好奇
老师需要在教学一开始,就通过创设学习者感兴趣的情境抓住学习者的注意,并能够使得这份注意力持续到最后。
点燃学习者,并让学习者持续燃烧...
作为一名成熟的培训师,我们知道,在一开始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并不是特别困难,关键在于如果能让学习者将这份注意保持到课程结束。
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引起注意的策略:提问、活动、游戏、案例,并通过制造冲突、营造幽默、增加创意保证策略的有效性,通过生动的学习方式提高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效率。
举个例子:“你戴口罩的这些习惯,很可能是错的?”(提问)
当我这样提问的时候,大家心理是什么感觉?是不是想听听到底有哪些习惯是错的,或者想证明,我的习惯是对的。不管出于哪种动机,都会想要听下去。如果我讲的刚好是关于口罩正确戴法的课程,就能达到引起全程注意的效果。
除了提问,还可以通过活动、图片、图表、模型、电影、动画等引起学习者注意,只有引起注意了,才会有兴趣,才会愿意继续参与下去。
03
相关性——指学习任务和学习者之间的密切联系
简单来说,就是要在课程一开始向学习者解释这门课程的重要性,并说明课程与学习者自身的关系及有什么好处。
举个例子,有一次在银行培训内训师,其中有位老师是讲“信息核实”的,一听就是干巴巴的内容。怎么样去找到相关性呢?后面通过讨论找到了相关性,因为银行信息核实工作量很大,加班是常态,而这个课程就可以帮助大家减轻工作量,准时下班。
谁想加班呢?
肯定不想!
不想加班就来听我的课!
要听吗?
...
引起关联的策略有:
1.正视现状--工作需要必须掌握的;
2.需求匹配--教学任务和课程是自己正好需要的;
3.未来有用--学好此课程或完成此任务对自己未来好处多多;
4.关联先知--说明此种任务或课程,自己是有知识和经验基础的,并不是从零开始。
04
自信——指学习者个体对自己能完成某事的推测和推断
用班杜拉的话说,就是学习者具有“自我效能感”。
我们说,来到培训课堂的学习者,有三种学习心态:自负、自卑、自信。
自负的学习者,通常他们都会感觉自己比较懂,老师讲的太简单或者都会了,所以就不大学习,缺乏学习的兴趣;
自卑的学习者,在某些时候,可能就会感觉自己基础比较差,可能感觉自己是学不会的,所以也没有学习的兴趣;
只有自信的学习者,知道学习有一定的难度,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学会,所以就会认真跟着老师学习。
树立自信的策略有:
1.遗传特性--有些人天生自信,不管学习什么,都能找到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自负和自卑都是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,所以在课堂上,对于这两种心态的学员,我们都要多给予他们肯定,引导他们慢慢建立自信;
2.提供支架--在学习者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有效的帮助,包括生理的、心理的、知识的、经验的;
3.可能任务--分配以维果斯基所言最近发展区的任务,有一定难度,但通过激发潜能可以完成的任务;
4.成果刺激--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,小任务容易获得成功,小成功促成大成功;
5.美好愿景--美好的愿望使自己充满成功的激情和斗志。
05
满意——指通过努力取得成功后的一种轻松愉快的自得情绪
简单来说,就是对客观环境和自我情况感到满意。
引起满意的策略:
1.物质环境--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满意度,例如,精心布置的会场、定制的物料等;
2.师资力量--老师的专业度是提升学习者满意度的重要条件,练好教学基本功,保证专业输出,“讲好”课;
3. 知识课程--我们要秉承“内容为王”的教学要求,讲“好课”;
4.发展评价--让学习者看到自我成长,在过程中发展,在发展中评价。
激发动机是学习的前提,这个动机就是学习者的内驱动力。
苏格拉底说,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。我们作为老师,不仅需要点燃自己,点燃学习者,更要让学习者具备持续燃烧的能力。
【END】
